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
今日教师节的形成竟源于他的一个电话,瓷匠王春发
原标题:故事|瓷匠王春发
原标题:教师与教师节的历史:今日教师节的形成竟源于他的一个电话!
在药王楼古玩城四楼一间静谧的工作室里,王春发身着白大褂面对着一件瓷器“发呆”,用他的话说,每件瓷器都有生命,他要做的就是静静地聆听瓷器的诉说,了解它们的病情,以便对症开药。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日又是教师节,我们总能回忆起从小到大,那些在人生道路中指引我们的老师们,那么,你知道教师的来历是什么呢?教师节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名来自安徽的年轻人专门向王春发学艺。“德薄不教,才弱不传”是王春发的收徒原则,他希望能有真正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原始社会,教育萌芽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的首要任务就是生存,就是种族延续,那个时候的主要生产劳动就是采集和狩猎,在这些方面,年老的长辈总要比年轻的孩子们富有更多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最原始的教育活动就产生了,长辈们要将这些生存技能传递给下一代,这些长辈们就是最古老的教师,只是这种教育活动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师生之间关系也很密切,多在一个氏族部落,具有血缘关系。
特权社会,教师正式形成
进入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之后,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正式的活动,不过在特权社会,教育对象主要是集中在少数统治阶级子弟和平民中的部分优秀子弟中,教师包括“官师”和“私学教师”,老师们教授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治国之术,比如“六艺”、“四书五经”等等。
奴隶社会,学在官府
所谓官师,其本职都是国家官员,由于教育对象需要学习治国之术,再者教育资源为统治阶级所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学在官府”,国家官员担任各级学校的老师,官师不分,政教合一。此时,学术教育由官方所把持,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礼崩乐坏,私学出现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阶级没落,学术下移,出现更多的私学教师,他们大多是流落民间的贵族、官员,具有丰富的学识,出于谋生和自我政治抱负宣传的需要,招收民间子弟聚众讲学,满足了更多的平民子弟的需求。这其中,最典型的人物便是孔子,他所创办的私学是春秋时规模最大、弟子最多、影响也最为深远的,其教育的理念比如“有教无类”“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影响至今,孔子也被尊称为“万世师表”。
到了封建社会,尤其是科举制出现后,教师一职也就更为普遍,出现更多的私塾,更多人通过读书科举实现了“鲤鱼跳龙门”。
王春发的工作室更像一间实验室,他在这里尝试、研究各种新的古瓷修复技法。
近现代社会,教师职业化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公立学校系统建立,义务教育也开始普及,教育不再是少数特权阶级的权利,如此以来,对教师的需求也迅速扩大,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由单个学生变成学生全体,教师不能再随心所欲地进行自己的教学,而是必须寻找并遵循一条普适性的教学法则和规范,以尽可能满足学生全体的需要,这样,教师逐渐成为一种职业,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都不断提高。
今年60岁的王春发自幼动手能力就很强,从小玩的各种玩具都是他自己动手制作的;结婚后家里用的床、沙发、茶几、橱子等家具也由他亲手打造。那时,只要下班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琢磨,从构思到画图纸,再到找材料成型……在别的年轻人喜欢到处玩耍时,王春发最喜欢的则是静静地研究自己的“发明创造”。
中国教师节的发展
教师节是我国仅有的包括护士节、记者节在内的三个行业性的节日。随着教师群体的不断壮大,教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重,其实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中国就有制定教师节的呼声,历史上总计出现了四个不同日期的教师节。
1931年,当时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爽秋、程其保等发起将每年6月6日定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三项目标,只是这一教师节的诞生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承认。
1939年,国民政府决定将孔子诞辰8月27日定为教师节,并颁发《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可惜也没有在全国推行
195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把5月1日劳动节也作为教师节,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实行。
那么我们现行的教师节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其实9月10日教师节的最早创意人是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现中科院原始王梓坤教师提出的。1984年12月10日,《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一文刊发,而在12月9日上午,王教授就想到如果教师能有一个自己的节日该多好!他立刻给《北京晚报》记者打电话,把自己开设尊师重教月、并在其中选择一天作为教师节的想法告诉对方,第二天,《北京晚报》就刊发了上述文章,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至此,教师节诞生!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首都召开万人庆祝大会,北师大的学生激动地打出了“教师万岁!”的标语,从此以后,辛勤的教师们就有了自己的节日!
让我们向各位伟大的教师致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6月23日,在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读者服务月”系列活动之一、济南工匠亮绝活暨2018寻找“济南工匠”走近市民活动现场,王春发向市民介绍自己的古瓷器修复技艺。
进入古瓷器修复这一行“其实是机缘巧合”。1996年,王春发从英雄山文化市场淘来一件民国时期的小观音瓶,看着瓶子有些残缺,他就琢(着修复一下,可修来修去总是不满意。后来他就买来《中国文物通讯》杂志学习有关文物修复的知识,无奈还是摸不着门。就在这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结识了古陶瓷修复大师钱旋老先生。在第一次看到钱旋修复的古陶瓷作品时,王春发震惊了。眼前的瓷器神韵俱佳,毫无破损痕迹,而就在修复前,它还是一堆残破的碎片。那个时候,王春发便下定决心要学习古陶瓷修复这一传统技艺。
每件待修复的古瓷器在王春发眼中都是一个“生命体”。
王春发的工作室如今被评为了“济南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基地”。
学艺之初并不顺利。钱老的教学方式是“身授而不言传”,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揣摩,从“做胎、补缺、打(”这些粗活开始,王春发走上了一条“匠人苦旅”。慢慢地,他掌握了一些古瓷器修复的技巧,便开始尝试“接活”进行实践。曾有一位朋友送来一件破损的青花瓷盘让他修复,王春发闷头干了三个月却失败了,当他交还瓷盘时,朋友的眼神让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无奈之下,王春发只得将老师请来,钱老把他修复的拆掉重新开始修。王春发寸步不离眼睛不眨地盯着看,四五天后王春发突然觉得自己开窍了。在送钱老上车时,他对钱老说,“老师,我会了。下回您来济南绝不让您再做活儿了!”
- 2019/11/30今日教师节的形成竟源于他的一个电话,
- 2019/11/30汉江的浪花把我笑到了从前,爱心礼物
- 2019/11/30堪称种菜界行走的CD,我们赢了
- 2019/11/29红烧肉说,如今很多青年人都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