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
远去的牧歌,再唱一段陈年往事
原标题:再哼一首福州民歌,再唱一段陈年往事
原标题:新疆首部巨幕电影《远去的牧歌》
音乐是什么?
音乐是一杯清茶,
影片《远去的牧歌》剧照。
沁人心脾;
秋意渐浓,新疆草原上的牧民们即将开启繁忙的转场生活。9月11日,在秋季转场到来之际,反映哈萨克族牧民转场风貌的影片《远去的牧歌》在北京首映。
音乐是一片秋叶,
通常,人们对哈萨克族牧民生活的描述大都停留在这样的场景中: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牧民好客、歌声动听、奶茶飘香、大块吃肉、阿肯弹唱、姑娘追……虽然这些都是真实的,但这只是牧民草原生活的一部分。
撩人相思;
每到转场的时候,牧民们总要携带全部家当,赶着成千上万的牲畜浩浩荡荡,翻山越岭,奔赴到下一个牧场。转场路上,牧民们赶着牲畜遇山翻山,遇河过河,一走就是半个多月,形成一道独特壮观的人文景观。
音乐是一缕阳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过去转场的羊肠小道,变成宽阔的柏油马路和高速公路;过去靠骆驼背起家当、驱赶转场的羊群,变成一辆辆汽车承载转运。沿用传统方式转场的牧民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牧民选择定居的生活方式,“四季游牧”的场景渐行渐远。
暖人灵魂。
影片《远去的牧歌》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在长达40年的跨度中,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来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情感心路历程。
同时,《远去的牧歌》充分挖掘展示“游牧文化”的历史和丰厚内涵,向观众全面呈现游牧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哈萨克族牧民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走向定居兴牧幸福生活的历史进程。
图片选自网络
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介绍,《远去的牧歌》是新疆电影历史上第一部巨幕电影。影片在原生态记录和情节戏剧推动的结合上,在纪实电影风格的创新上,进行大胆地探索和追求。影片全面启用非职业演员,前后动用各类牲畜30万余头,摄制组横跨几个地州拍摄大规模转场,历经三年的精心拍摄和制作,最终成就了这部饱含真情的影片。
在音乐的世界里,
观看影片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新疆班学员王晓强倍感振奋。成长于新疆牧区的他,对影片中转场的情景非常熟悉,片尾牧民们在定居点过着现代化的生活场景更让他倍感亲切。“影片向观众传递了新疆稳定、发展、进步的社会正能量,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王晓强说。
有一群干净的灵魂,
据了解,《远去的牧歌》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9月下旬,该片将在新疆上映。
“它们”无处不在,
影响了你我那么多年,
影片《远去的牧歌》剧照。
从年幼识音开始,
便朗朗上口,
作者:王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它们”是你乡音的味道,
责任编辑:
是百转千回后仍留在记忆深处的最美音符。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聊聊“它们”,
那么“它们”到底是谁呢?
“它们”被口口相传,
一传十十传百,
绝大部分不知道作者是谁,
却广泛传播在民众中,
代表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对!
“它们”就是“民歌”,
虽然在今天并不主流,
却也曾影响过一代又一代人。
福州,
也是民歌孕育的高产地,
它往往起源自人们的生活,
又回馈到人们的生活中去,
这就是民歌的力量。
《全唐文·十二丞八》记录,
“龙门一半在闽川”,
这是福建民歌的最初文字记载。
与民间流传的歌谣大体一致,
“真鸟仔啄生姜,
皇粮一半出闽疆。
闽人吃进苦中苦,
翌年也要度饥荒。”
不得不说,
福州乃至福建的民歌,
从政治到民生,
从民俗节气到青涩爱情,
都朗朗上口,
让人回味万千。
然而,
在这个流行歌曲占据生活的今天,
不知是否还有人会去缅怀过去的岁月,
也不知是否会有人哼唱几首过去的民歌。
爱情歌
在任何年代,
爱情都是美好又让人向往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民歌里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吧?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问路。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何时返。”
“一粒橄榄丢过溪,对面依妹是我要;金鼓花轿都备了,只是无钱放着挨。”
“妹是梅花开满园,哥是紫竹长青山。梅爱紫竹千个节,竹爱梅花朵朵香。”
生活歌
下一篇:没有了
- 2019/11/22远去的牧歌,再唱一段陈年往事
- 2019/11/22就要换圈子,最后一批90后
- 2019/11/22难道是因为,湖南人喝得过广东人吗
- 2019/11/22锁住了老郑州的购房观,售房小姐说漏嘴